最新消息

消息報報

2021-08-31【桃園誌】里山里海 最天然的環境課程

「海洋客家牽罟文化館」規劃新屋濱海一帶的生態旅遊,在體驗中領悟守護家鄉的意義。

 

探索的面向並不侷限於學科知識,出了課堂還有許多「為什麼」等待發掘。桃園有山有海,有許多因應在地而生的環境教育場域,踏訪自然的智慧,藉由實作瞭解土地即生活。

 

  桃園有山有海,生物多樣性豐富,桃園市政府積極推動環境教育,從著重海洋教育的「里海」(Satoumi)、強調山林地景的「里山」(Satoyama)兩個角度出發,推動24 處通過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認證的環教場所,藉由對自然的認識,培養環境保護意識。

↑里海的環教課程透過淨灘傳達守護海洋的意識。

 

  位於新屋的「海洋客家牽罟文化館」,於2020 年6月開館,館方以「牽罟」設計系列環教課程,希望讓大家透過親自參與,領悟自然與人類的共生之道。海洋客家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黃裕聖表示,永安漁港是全國唯一的客家漁港,「過去漁民使用牽罟漁法,使用的網目較寬,雖然可能會讓漁民的捕獲量不如預期,但能夠讓小魚蝦逃脫,保護海洋生態。」館方也聯手校園與社區定期淨灘,黃裕聖表示,「透過淨灘,大家能感受到海洋生態正面臨的困難,也學習反思,從最基本的垃圾減量做起,就是保護環境最實際的方式。」

 

↑浮球原為海洋廢棄物,經過DIY巧手塗上彩料,變成獨一無二的造景。

 

  結束牽罟體驗與淨灘活動,接著從文化館門口的「牽罟步道」進入第二線的防風林,才知道防風林內也有豐富的生態。位於二線防風林的第一排是黃槿,常用來作為客家粄食的舖葉,黃槿的花可以用來彩繪指甲,早年更有環保衛生紙之稱。接著看見的是茂密的月桃以及林投樹,月桃葉能搓成牽罟的纜繩,林投葉則能做成口哨和風車,導覽員楊詠清笑著表示,「大自然這麼多有趣的玩具,哪裡還需要買?」夏天走在防風林的木棧道上,蟬聲不絕,在木麻黃上隨處可見一個個蟬蛻,木棧道下還有許多蟻獅的巢穴,都是不容錯過的生態觀察。

 

  今年5月,海岸巡護隊成員在笨港發現當地俗稱「笨鯊」的小型龍紋鱝擱淺,「笨港大概有幾十年都沒見過活鯊了,我看到這隻小笨鯊非常欣慰,某一程度上帶有象徵的意義。」黃裕聖期望未來能成立海洋動物救援站,「只要持續努力守護環境,生態一定能迎來正面循環。」

 

 

  來到山線,十年來復育溼地有成,致力推廣螢火蟲生態觀察的大溪溪洲農村觀光推展協會,講師廖宜傑帶著一班一班的小學生,踏訪石門水庫,然後問大家,「為什麼家裡的水經過自來水廠的沉澱、消毒,卻不如山上的水乾淨呢?」再帶孩子親身實驗做水質檢測、製作能減少環境污染的手工皂,「透過認識集水區、瞭解生活中對環境的傷害,就是保護環境的開端。」

 

↑溪州協會悉心整理「螢光蝶舞綠溼地」步道,也定期舉辦螢火蟲生態導覽。

 

  此外,溪洲地處石門水庫後池堰下游,目前有10座沉澱池,廖宜傑也會帶遊客走訪沉澱池,解說淤泥的各種用途,比如填海造陸、製成建材,生機質也很豐富。「與其讓孩子坐在教室裡,單方面接收環保知識,不如讓孩子去摸摸樹、踩踩水,打開感官,用眼睛、耳朵、鼻子去感受天然的美好,他們就會明白,什麼是對地球最好的生活方式。」他衷心希望,透過一日又一日的努力,土地能回復到自身兒時成長環境那般舒服、純淨,「生活的本質,就是回到自然。」

↑溪洲農村中的沉澱池,有水庫沖出的淤泥,富生態機能;經處理後能再利用為輕質骨材、紅磚、陶瓷等材料,用途相當廣泛。

 

大自然在無形之中,不停地教導「同島共生」的道理,而桃園以「一區一環教場所」為目標,持續推動向自然學習的課程,期盼人人能體認一個小動作,都有可能牽動生態的變化,進一步從自身做起,守護珍貴的生態環境。

 

 

更多內容,請看《桃園誌》電子書:https://ebook.tycg.gov.tw/book/list.php?type=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