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

消息報報

2024-02-24桃園海岸亮點 新屋蚵間9座石滬 全列文化景觀


石滬協會成員們共同修復石滬。(桃園石滬協會提供)

 

桃園市新屋區蚵間石滬群是北台灣重要的傳統漁業設施,許家是當地大家族之一,擁有兩座石滬,四十七歲許立志幼時就常陪著大人在石滬捕魚,為了守護這份溫暖記憶,他投入修復石滬工作多年,還號召家族成員與朋友成立「桃園石滬協會」,完成蚵間海邊九座石滬的修復,全被登錄為桃 園市「文化景觀」,會員修復石滬的實力備受肯定,協會更獲「桃園石滬修造技術保存者」認證。

 

石滬是人類與自然環境互動所產生的漁業文化,日本、韓國等國家都可見類似漁撈設施;現任桃園石滬協會理事許立志說,石滬是漁民們在潮間帶用石頭堆砌成各式各樣石堤的捕魚設施,海水漲潮時,魚群會隨著海水游進石滬,退潮水位下降,魚群被留在石滬內,漁民便趁此空檔時間捕捉。

 


新屋區蚵間9座石滬都被登錄為桃園市「文化景觀」。(桃園石滬協會提供)

 

動力漁船興起 石滬漸沒落


不過,石滬長年矗立岸際海中,日夜承受波浪沖擊導致崩壞,許立志回憶,幼時家族擁有蚵間一、三號石滬,結構都算完整,他常跟大人去石滬捕魚或在旁玩沙,隨著新興機械動力漁船興起,石滬捕魚效率相對低,石滬文化因此沒落,蚵間海邊的石滬也一座座地荒廢崩壞。

 

許著手修復 親友感動響應

 

許立志曾在新北市從事人力仲介工作等,廿八歲辭職返鄉經營咖啡廳,並著手調查蚵間石滬的歷史與文化,走進海水裡修復石滬,親友深受其無私付出的感動,陸續響應修復,進而成立桃園石滬協會。

 

5年時間 完成9座修復


大家利用每天兩次漲退潮,石滬露出水面的時候趕工修滬,以蚵間二號石滬為例,底部「滬腳」露出的時間,每個月約僅一百個小時,修滬工作被切得零碎而增加難度,但他們長期抗戰,花五年的光陰,累計完成九座石滬的修復工程。

 

許立志分享修滬必須遵循「三角砧」傳統工法,堆疊石頭時,石頭與石頭之間至少要有三個接觸點,增加摩擦力才會穩固;石滬高度要一致,要順著波浪水勢,否則易因海水沖擊的受力不均而崩塌;石滬修復後,能讓浮游生物附著繁殖,吸引洄游魚群棲息,捕魚為食的鳥兒也飛來,海邊生態變得豐富,一切辛苦都值得了。

 


桃園石滬協會理事許立志投入修復石滬工作多年。(記者周敏鴻攝)
 


桃園石滬協會大事紀